一名教授在台上演講時,突然左臉歪斜、口齒不清,雖然1分鐘內就回復正常,但台下一名聽講醫師研判教授可能中風,立即撥打119將教授送醫,診斷顯示教授因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教授住院治療一週出院,配合回診及改善生活習慣,持續追蹤4年都沒再發病。
但另一名65歲工廠老闆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倒在廠房,隔天才被發現送醫,但已腦幹血管阻塞,檢查發現是心房顫動引發中風,2週後病逝,一個危險因子就要了他的命。
工廠老闆心房顫動,教授本就有心律不整問題,都是腦中風高危險群。幸與不幸,一線之隔。高危險族群如何立於幸運這邊?

「中風必有因,了解自己有沒有危險因子,趕快解決它,就是避免中風最佳策略!」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表示,「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見表1)」可用來了解自己是不是腦中風高危險群,8大危險因子中只要任何3個亮紅燈,就表示屬於高危險群,應該立刻採取行動,降低中風風險。
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列出的中風8大危險因子,是依據美國國家中風協會的中風風險量表所訂定,精準性高,是腦中風學會近年來力推的風險評估工具。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分可控和不可控」李俊泰進一步指出,無法控制的因子有年齡、性別、種族、腦中風家族史、腦中風病史等,是先天或既定事實,無法改變;但腦中風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如三高、心血管疾病、飲食習慣、運動習慣、肥胖、抽菸等,就是民眾可以努力的目標,「可控的危險因子都有方法對付,看你重不重視、願不願意有行動。」


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中風就很容易找上門。李俊泰比喻,每個危險因子都是一隻大尾流氓,明知對方危險性高卻把他當好鄰居,以為可以長久平和共處,「大尾流氓不惹事就算了,一惹事絕對很大條,要賭嗎?」尤其心房顫動「是大尾(流氓)中的大尾,它一旦出手,病人沒死也半條命!」

8大危險因子當中,心房顫動最飄忽、最難捉摸、也最危險。它是心律不整的一種,發生原因是心房不正常放電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在心房造成血流漩渦,血液凝滯形成血塊,一旦血塊剝落順著血管流到腦部造成栓塞,就造成缺血性腦中風。

有心房顫動問題的人,中風發生率比一般人高5倍,而且和其他原因造成的腦中風相比,心房顫動引發的常是堵塞大血管的大中風,腦梗塞範圍大、中風嚴重性高、預後差,致死率也更高,有「中風隱形殺手」之稱。
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2%,對已知心房顫動的病人,醫師會開抗血栓藥物預防中風,麻煩的是心房顫動不容易發現。「心房顫動80%是突發性,身體有狀況時如睡不夠、睡不好、壓力大才會出現,但等你去醫院檢查又變正常,往往要多次檢查才能發現和診斷。」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指出,中風是心房顫動最嚴重的併發症,但不少中風病人都是中風後才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中風前根本無從預防。
李俊泰以「快閃族」形容心房顫動「出沒不定」的特性,發生時間可能只有幾秒鐘或是幾分鐘,即使做24小時心電圖也不一定能抓到,病人可能首次中風就是心房顫動引起,心電圖也是腦中風病人送醫後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但未能及時抓到訊號就無法判定是心房顫動引發中風,「好比凶殺案找不到兇手」加之心房顫動雖有心悸、虛弱、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但很多患者完全沒症狀,相當棘手。
如何發現心房顫動?「自己摸脈搏是最簡單、最初步的自我檢測方法。」李俊泰說,摸脈搏感覺跳動頻率,正常應該規律,但如果脈搏亂跳或過快,趕緊就醫檢查,如果健保給付的24小時心電圖檢查還是檢查不到,可跟醫師討論其他自費但監測時間可拉長的方式。

醫師提醒,上了年紀應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時發現中風危險因子。除了發現心血管毛病,頸動脈狹窄是另一個檢查重點。
「頸動脈阻塞會增加腦中風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健宏說,一旦發現頸動脈狹窄,務必配合醫囑用藥並追蹤檢查。頸動脈如果是30∼40%的輕度阻塞,2、3年追蹤一次即可,如果已達50∼60%的中高度,每年檢查一次為佳,一旦阻塞達70∼80%,則需要醫療介入放置頸動脈支架。

行醫生涯中看過太多病人因中風一病不起及殞命的高明見,近年來致力推動腦中風預防,他在台北市景美醫院開設腦中風預防門診,以運用AI技術的頸部攝影及心電圖檢查,快速篩檢民眾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及心律不整、心房顫動隱患,早發現早治療。
AI頸部攝影機及心電圖記錄器,體積都不大,移動方便,高明見擔任董事長的「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數度帶這兩種儀器下鄉義診,他建議政府比照乳癌攝影巡迴車的模式,以「腦中風篩檢巡迴車」深入社區,簡單、方便、快速篩檢出中風高風險族群,「把腦中風的防線往前推,才是預防良策。」
對付難纏的心房顫動,目前已有外觀如同手錶的穿戴型心電圖記錄器,戴在手腕上可隨時偵測是否心跳不規律,資料存於雲端,就醫時供醫師參考,有助揪出心房顫動。
鑑於心房顫動及頸動脈狹窄發生率隨年齡遞增,新光紀念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建議,政府公費提供的65歲以上老人健檢增加心電圖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我爸爸89歲中風,我才知道他頸動脈高度狹窄。」連立明說,爸爸中風前毫無症狀,即便他是中風專家也看不出異狀。政府資源有限,應集中資源在高風險族群,把錢花在刀口上,才能防治有方,「這也是把腦中風的防線往前推的一個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