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的何先生,除了有慢性病高血壓長期藥物控制中,體能狀況都還不錯。一次例行性身體檢查,透過頸動脈超音波發現,頸動脈有輕度硬化現象。經醫師隔一年再追蹤發現狹窄繼續進行已超過50%,顯示可能有中風的風險,但何先生卻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於是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可能中風的危機。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的第四位,其中缺血性阻塞占七成以上。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是因為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局部腦細胞受損,嚴重時危及生命外,或者可能造成語言或是肢體等功能的喪失,嚴重影響個人與家庭。男性超過50歲、女性停經後、有腦中風、動脈硬化或狹窄病史、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民眾,都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可怕的是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就如何先生的頸動脈已經產生硬化斑塊而狹窄超過一半,卻毫無不適感。臨床統計,頸動脈狹窄程度在50%以上,每年中風的機率約為1%到1.6%,到第五年,其中風的機率可達13%到18%,不能不慎。
腦部的血管是從心臟打出來的血液,經過頸動脈到腦部。在頸部前方兩側的頸動脈,是通往腦部最重要的血管,供應大腦四分之三的血液循環。一旦頸動脈狹窄或阻塞,腦部的循環就會受影響,大幅增加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頸動脈超音波具有對人體無傷害、準確性高等優點,很適合做為腦中風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工具。頸動脈超音波是運用超音波反射原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內部是否有粥狀硬化,同時測量血流,可以看出頸部大動脈硬化或狹窄的狀況,以及血管壁厚薄、血流速等診斷資料。輕微血管狹窄並不會影響血流量,對腦細胞養分及氧氣的供應並不會造成影響,但狹窄程度在50%到60%以上時,血流速就開始加快,一般來說,血流速只要超過每秒125公分以上,就是警戒值。狹窄造成血流速過快,而血流速過快,更容易增加血管壁的壓力,長期下來,會讓血管硬化狹窄的情況更嚴重。
依頸動脈狹窄程度,臨床上有不同處理方式。狹窄程度在30%以下,屬輕度狹窄,如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狀況,會加速動脈硬化速度,所以最好有效控制三高並定期超音波追蹤。若狹窄程度超過50%,要給予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類藥物,來減緩動脈硬化進行的速度。而60%以上的狹窄,血流會有明顯變化,如果曾經發生過中風症狀,就要考慮放置支架,將血管撐開,已降低腦中風的危機。
腦中風對人體的傷害很大,民眾務必留意身體狀況,一旦發生身體半邊無力,但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又好起來;或是短暫單側視力喪失、講話困難等,屬於暫時性腦缺血現象,不可輕忽,需儘速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如果沒有症狀,但您已經50歲以上,同時有三高症狀,健康檢查時建議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提早作預防,避免中風上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