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是我國十大死因的第四名,不僅威脅病人的生命,更有三分之二病人出現肢體功能障礙,甚至衍生成永久性癱瘓,讓病人無法自理日常生活,造成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文獻指出急性腦中風病人一旦臥床超過三天,肌肉會開始萎縮,因此需要儘早復健(early
rehabilitation),幫助病人增強偏癱側肢體肌肉耐力,預防深層靜脈栓塞,提升整體性功能,
三軍總醫院腦中風中心病房在團隊合作下,配合病房中內化設置之復健專區「腦中風復健中心」及紅外線體感互動式(kinect
sensor)復健訓練,研發以FAST之復健訓練模式,訓練課程包括:F:提供友善的住院環境、A:建置整體且精準評估、S:提供多樣化輔助復健器材、T:提供肢體提活動訓練,作為腦中風病人早期復健護理照護模式,針對整體功能狀態評估2~4級病人,在病況穩定後24小時介入復健照護,發展一套早期復健運動計畫,復健內容以訓練平衡的坐與站、轉位、步態平衡之「躺」、「坐」、「站」、「動」、「走」五步驟之復健運動技巧,亦根據Billinger
et al (2014)文獻所指出對腦中風病人而言,每天重複短而多次中等強度身體運動時間和頻率,會比單獨一次長時間運動較能接受,因此以一天3次一次15分鐘的運動時間、頻率,提供病人在腦中風黃金時間內儘早介入復健早期訓練,提供肢體活動訓練提升肌肉強度進而增加自我照護能力。
復健五步驟是以復健階段、步驟、頻率、時間為設計主軸,以「躺」、「坐」、「站」、「動」、「走」之五階段、五步驟循序漸進模式進行復健,訂定復健頻率、時間:一天、3次、每次15分鐘為原則,再以「復健五動1315」作為復健照護流程之口訣,讓病人及護理師都能朗朗上口不容易忘記

|
|
在急性期約1-2天期間內,應絕對臥床,臥床期間對於無法自行翻身病人護理師和照顧者為病人進行全關節肢體復健運動,為病人定時翻身、拍背調整適當之臥姿,以提供舒適臥位。 (圖一),對於肢體偏癱可自行翻身病人,護理師指導病人以自己的健側手握住患側手,讓健側手帶動患側手,健側腳勾住患側腳,讓健側腳帶動患側腳,進行手和腳伸展、屈曲之關節運動(圖二) ,加強主動、被動肢體運動,讓偏癱肢體肌肉及關節獲得適度伸展,可預防在臥床期間肌肉、關節不動,所造成肌肉萎縮、關節之僵硬。
|
|
|
 |

|
|
在急性期約1-2天期間內,應絕對臥床,臥床期間對於無法自行翻身病人護理師和照顧者為病人進行全關節肢體復健運動,為病人定時翻身、拍背調整適當之臥姿,以提供舒適臥位。 (圖一),對於肢體偏癱可自行翻身病人,護理師指導病人以自己的健側手握住患側手,讓健側手帶動患側手,健側腳勾住患側腳,讓健側腳帶動患側腳,進行手和腳伸展、屈曲之關節運動(圖二) ,加強主動、被動肢體運動,讓偏癱肢體肌肉及關節獲得適度伸展,可預防在臥床期間肌肉、關節不動,所造成肌肉萎縮、關節之僵硬。
|
|
|
 |
|
|
 |
|
|
 |

|
|
第4-5天,站立時身體以病床作支撐,單手扶住床欄,練習站立於床旁,以避免跌倒(圖七)
,無頭暈不適,再以助行器協助支撐身體在床邊練習站、蹲動作(圖八),以增加下肢其肌肉力量。 |
|
|
 |

|
|
第5-6天開始四肢活動之練習,安排照顧者以輪椅推病人至「腦中風中心復健室」,指導病人使用動力式牽引機,以牽引機帶動病人上、下肢肢體運動(圖九),或上肢滾軸運動(圖十)之復健運動。 |
|
|
 |

|
|
中風是我國十大死因的第四名,不僅威脅病人的生命,更有三分之二病人出現肢體功能障礙,甚至衍生成永久性癱瘓,讓病人第6-7天由護理助理員協助指導病人,以復健室內之平衡桿設施,讓病人握住平衡桿練習踏步及走路,以避免跌倒(圖十一)或在病房走廊以單手枴杖練習走路(圖十二)。 |
|
|
 |
若本院腦中風病房提供腦中風病人以FAST之護理架構,研發復健五動之護理照護模式已多年,經統計單位整體功能狀態評估為2-4級收案之腦中風病人於住院病人在住院時評分量表評估分數與在出院時做前後之比較結果成效上:有81.3%病人肌肉強度相較於住院時提升1.5分、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評量分數提升10分以上、整體功能狀態(Modified Rankin scale)降低1分以上、病人身體心像改變帶來的憂鬱情緒,也藉由肌肉強度提升進而自我照顧能力增加,憂鬱指數(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在焦慮及憂鬱情緒指數均獲改善,因此腦中風病人以循序漸進之復健五動照護模式,在肌肉力量、自我照顧之能力都有進步、焦慮及憂鬱情緒指數之改善都有顯著之貢獻、對於偏癱肢體得到充分之照顧,減緩其失能之狀態,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
其他 相關文章請觀看腦中風注意事項 護理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