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照護(此手冊提供索取,歡迎來信詢問)
居家照護小幫手-認識壓瘡

何謂壓瘡?

壓瘡一稱為褥瘡,是皮膚受到壓迫或磨擦,導致皮膚受傷,有些症狀嚴重的甚至能深到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頭的情形,在骨頭突出處更易發生。 一般來說,壓瘡可以分成 4 個等級: 

第1級:皮膚發紅,變黑或軟組織發炎,經過30分鐘仍然一樣,外觀無缺損。 

第2級:部分皮膚開始有變厚情形,破皮情形可能至表皮和真皮。皮膚潰瘍處只出現在表皮。可能會看到病人出現破皮、小水泡,或是一個小凹痛的傷口。 

第3級:已經深及皮下組織,可能出現壞死但尚未傷及肌膜。皮膚出現明顯的潰瘍。 

第4級:損傷嚴重或壞死性傷口,傷到肌膜、肌肉,甚至深及骨頭。嚴重的壓瘡會發生皮膚潰爛、膿瘡、敗血症、甚至需開刀清 除或縫合。 

壓瘡的預防方法 

1.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2. 每1~2小時翻身一次,並按摩易受壓或發紅部位 

3. 床墊應平坦勿過硬,床單、衣物應保持平整,乾爽 

4. 使用減壓設備如氣墊床、脂肪墊、水球、羊毛氈等,墊在易受壓部位。例如:尾骨,腎部兩側,肩膀及骨頭較突出處。 

5. 鼓勵或協助病患作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6. 若有使用約束帶約束病患時,寬鬆度應能插入一指,並隨時觀察肢體末端的皮膚顏色,每二小時應鬆開5-10分鐘。 

壓瘡傷口的清潔換藥方法 

1. 先洗淨自己的雙手並擦乾 

2. 取下傷口上的髒紗布,若紗布粘在傷口上可倒少量生理食鹽水,弄濕紗布使其易於取下。

3. 用0.9 %的生理食鹽水潤濕棉枝,擦拭傷口上的分泌物。清潔至傷口成粉紅色 

4. 再以棉枝沾稀釋過優碘(1:1000)從傷口中心處以環狀由內往外消毒至傷口周圍,注意勿來來回回的擦拭。 

5. 待優碘乾燥後,再以生理食鹽水棉枝擦拭,蓋上親水性敷料或人工皮,四周以紙膠黏貼固定。 

6. 視傷口狀況每天應觀察傷口1-2次,若傷口分泌物多、或大便沾汙紗布時,應增加換藥次數。 

注意事項 

1. 應隨時注意傷口或周圍皮膚有無分泌物、紅腫化膿情形。 

2. 換藥棉籤擦拭過一次後即予丟棄,不可反覆使用,以免造成傷口感染。 

3. 勿隨便塗用不明藥物,以免傷口惡化。 

4. 為了使傷口好得更快,請特別注意病人的營養、傷口的消毒處理及個人衛生。 

5. 切勿使用烤燈烘乾傷口,易造成反效果而使傷口惡化。

6. 若傷口表面發黑,擔心傷口往內潰爛,建議請醫師診視。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署

一、背部扣擊有什麼作用?                                                                                     使黏附在支氣管壁的濃稠痰液能夠鬆落而易咳出。

二、哪些病患需要做背部扣擊?                                                                             1.肺部分泌物粘稠或量多者。 2.長期臥床或固定不動者。                               3.咳嗽能力差者。 

三、如何有效的作背部扣擊?                                                                                 1.床頭放平,讓病患左側臥或右側臥,將枕頭抱在胸前。                               2.扣擊胸壁時,要避開胸骨、脊椎骨、乳房及腹部。                                     3.扣擊該部位前應先墊毛巾或衣物,防止因為直接扣擊皮膚引起皮膚泛            紅、疼痛。                                                                                                   4.將五指併攏,稍彎曲手指成杯狀,用脕部的力量,手碗交替的彎曲與            伸展,有節律的扣擊胸部。                                                                         5.扣擊時由肺的下葉慢慢向上拍,同一個部位至少連續扣擊3- 5分鐘再            移動位置。                                                                                                   6.可以配合蒸氣吸入使痰液稀釋後,再作背部扣擊促痰液鬆動效果更                好,扣擊後鼓勵病患將痰液咳出,或抽痰。 

四、注意事項                                                                                                         1.進食後1小時內避免背部扣擊,防嘔吐。                                                     2.若已知病患有抽搐發作、扣擊部位懷疑有癌症或出血情形禁止做背部            扣擊。                                                                                                           3.扣擊中需隨時注意病患狀況,若病患有腦壓升高現象如:頭痛、噁                  心、嘔吐時,應馬上停止。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署

暫時性腦缺血-中風前的警訊
 
中風是指腦血管或腦循環異常,導致腦部組織缺血與缺氧所造成的臨床症候群。有些患者腦缺血的症狀會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完全消失,這稱為暫時性腦缺血。
這些患者突然發生的症狀與一般中風患者相同,如半身痲庳、意識障礙、平衡異常、眩暈、口齒不清、嘴歪眼斜、複視等。由於症狀於短期間完全消失,很多患者會以為沒事了,這種錯誤的觀念常導致延誤就醫,致日後再發生中風造成身心殘障甚至死亡。
暫時性腦缺血發生後48小時內也是發生嚴重中風的高危險期,多數會導致殘障或死亡。因此暫時性腦缺血是一非常重要的警訊,必須立即就醫治療。若症狀仍未消失,可由醫師評估是否適用血栓溶解劑治療。若症狀很輕微或已消失,仍需接受檢查與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以防止中風復發或加重。
 
血管阻塞是腦缺血的主因,這可以因為腦血管動脈硬化,致血管狹窄而成;也可以因為血栓,尤其是來自頸動脈或心臟的血栓,將腦血管塞住而成;有些血液或免疫系統的疾病也會導致血管阻塞造成腦缺血;先天或後天的腦血管疾病與傷害也可能導致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這些不同病因的發生與不同的危險因子有關,例如:高血壓、抽煙、糖尿病等與動脈硬化關切密切,因此,每位患者都要接受仔細的評估,確定發生腦缺血的機轉與病因,並了解相關的危險因子,針對病因與危險因子加以治療,才能有效的防止中風的發生。
參考資料:國民健康署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 陳昌明醫師
預防腦中風衛教
小病不治,大病難醫

小病不治,大病難醫

年前我的腳會痛甚至開始跛行,隔了一年才去看醫師,發現是下肢動脈栓塞,因為要工作,我也沒放在心上也沒接受進一步治療,隔了差不多3個月,右手右腳漸漸無力,一周後突然右手右腳癱掉,發現事態嚴重才去掛急診,醫師告訴我是中風要住院治療。
住院治療2天後,手腳還是無力,甚至需要請看護照顧,這令我很絕望,會不會一輩子都這樣?這時林醫師告訴我要不要試著自費打胺基酸和顱外磁刺激治療,可能改善肢體無力的情形,我當下就接受林醫師的建議。做了3-4次顱外磁刺激後,我開始覺得人比較清醒,能夠自己走路不需要攙扶,手慢慢可以活動,但還不是很靈活。專科護理師跟我說做的時候,大腦要下指令想著讓手腳動,我也照做了。
隔天睡醒,我發現手臂可以轉動,這讓我很開心,更有信心持續復健我每天都練習走3、4個小時,走到小腿痠痛,護理師告訴我要適當休息,我才調整復健時間。做了十幾次以後,發現走路比較穩不會害怕跌倒,手指動的比之前好,出院後我媽媽說我遇到貴人,有機會接受顱外磁刺激治療才能恢復到那麼好,聽醫師說這個治療也是最近才開始的,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很感謝醫師的幫忙,以及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還有我家人的支持和鼓勵,讓我有信心持之以恆。其實小病不治,大病難醫,我就是疏忽,身體出現警訊也沒去管它,很後悔為了賺錢不顧健康,付出更多時間和金錢,生病後才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
現在我都乖乖吃藥天天復健,我預計今年3月回到餐廳工作,已經和老闆談好了,先做簡單的工作,例如端盤子、收拾餐桌等,不論錢多錢少讓自己有事做,這樣生活才會有目標。未來如果身體恢復的更好,我計畫去三峽的花岩山走走,看櫻花吃美食,我喜歡到處旅行吃美食,這是我人生的樂趣。
中風初期,我經歷一段憂鬱沮喪的時期,但接受治療及持之以恆的復健,以及家人和醫護人員的鼓勵,讓我一天比一天進步,對自己也更有信心,憂鬱的情緒也慢慢消失了,希望可以藉由我的經歷,讓中風的病友們有信心再站起來。治療的適應症需針對個別病況與醫師討論後進行。
參考資料:三總病友林女士心得

按時服藥,預防中風

今年過年的年初二早上,吃完早餐後站著在廚房削蘋果,突然感覺右側大、小腿竟然支撑不住身體,同時向右傾斜無法站立,結果只能癱坐在地上。家人緊急幫我叫了救護車到醫院,在急診室等候的時候,醫生過來看診,說要進一步診斷,安排頭部電腦斷層影像,顯示右側枕葉陳舊性腦中風,當時我很驚訝,因為我過去不知道曾發生腦血管阻塞中風,儘管心臟有慢性心房顫動的問題,心臟內科醫師開立了口服抗凝血藥給我吃,應可預防中風,在急診室裡後來我被告知今天應該是另有新的腦部血栓,必須要住院治療。
 
等候到病房後,就開始接受周主任的治療,因為本身還有在吃抗凝血的藥,醫生經過審慎評估,知道我因為擔心藥物引起夜間心跳過慢,這兩天也少吃了晚上那回抗凝血藥,因此建議我皮下注射抗凝血藥物,希望藥效作用較快才能減少血栓,但需要多注意中風症狀的任何變化,或是任何出血的副作用。後來推薦我接受自費的胺基酸注射治療,有機會幫助腦部受損部位的修復和防止四肢的退化,我在醫生建議之下開始每天施打,剛開始的時候右側的手部幾乎沒有活動力,無法握筆寫字。在一個療程打完之後,開始覺得自己可以比較順暢的握拳、張開,還有拿起筷子自己吃飯,也比較恢復了信心,再配合醫院的復健治療課程,積極參與醫院的復健還有醫生專業的資訊和建議,住院期間的復健則透過復健科復健治療師的指導,學習怎麼運用身體跟手部的力量幫助自己下床,也持續訓練腿部的肌力,運動與復健並行。
 
這樣持續在醫療院所進行復健治療,很感謝醫師的專業建議,以及醫護人員和復健科醫師的細心照顧,還有我的家人悉心照顧和鼓勵。經過這段住院期間的復健已經讓腿漸漸恢復力量,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到跟之前時候一樣的狀態,但我有信心並希望在幾個月後可以恢復得更好,並期待於疫情結束後可以跟家人到國外旅遊,或是在台灣各地走走,這是我心中的期望。
文◎三總病友陳先生心得分享

中風鬥士不能倒

我中風滿8年了,這8年有太多的回憶,8年前我從香港倒下到香港醫院的醫師判定沒救,回到台灣後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開刀與治療,到現在已達7成恢復中。這一路走來很辛苦也很累,過程中有涙有苦有悲傷,但靠著精神力、毅力,和堅強的意志力,終於打破捆綁的枷鎖,邁向中風打不破的迷思。
 
這8年,剛開始在香港醫院的8天最難熬,因為醫師判定我沒救了,但我心裡堅持絕對要站起來活過來,相信自己也相信媽祖保佑。香港這8天,有很多人我也沒見過,但他們伸出雙手接納我,要保佑我渡過最難的時期,他們的愛接納我,順利度過危險期,而且順利到台灣治療。
回顧這8年,因出血性腦中風被香港醫師判定沒救,回台灣到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開刀治療,2個月住院到回家繼續奮鬥,過程中有很多無法理解但要嘗試的各種方法我都試過,有高壓氧治療、靜脈鐳射治療、雷射治療、私人整脊等等,但最後還是走回老路,以針灸(一次20分鐘,一個禮拜2次)、穴道按摩(一次1小時,一個禮拜1次)、走路(10公里或15公里,每天走路) 再加上使用已德爾醫療輔具(走路時使用)為主。
 
或許從健健康康到突然半身不遂中風,我和他人一樣剛開始完全無法接受,為什麼會換到我自己呢?後來我終於明白了,是身體抗議我太勞累太拼,所以要讓身體留下喘息的空間,要我把所有的工作拋在腦後,輕鬆快樂愜意一下!但我腦子裡卻有太多無法控制的事要做,搞到最後身體完全崩潰,走向中風這條路。現在我知道了,身體的呼喚就是累了、不行了,該休息了,不能再強硬繼續做下去。所以所有的人,如果身體有微恙就要休息,充分養足體力再開始,這是必須的轉換機制。
 
8年中讓我覺得自己最了不起的是,我把太太和兒子放在一旁,自己要當自強,自己照顧自己,完全靠自己打理,為什麼要自律?因為如果完全靠太太或兒子,會養成依賴性而懶惰自卑,還好我沒有依賴自卑的惰性,完全靠自己而活,這也顯現光明的本色,要活就要靠自己而活!隨著中風之樂而滿足於快樂之時,我發現到我太太和兒子,慢慢了解為什麼我要獨立起來,她們也了解到現在該放手讓我飛翔!而且在當時決定要獨立,是沒辦法的辦法,我也做到獨立生活的條件,現在回想起來,對我來說是很不容易,也諒解太太跟兒子的體諒。也因而在8年後的今天,我能執筆完成這篇「中風鬥士不能倒」,鼓勵自己也鼓勵大家。
文◎屏東大學/李勝雄教授

漫談中風復健者的情感支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即稱為「超高齡社會」。目前台灣已經是「高齡社會」,正往「超高齡社會」前進。同時又伴隨「少子化」的雙重效應下,長照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然而,這也透露一項重要訊息:高齡社會失能失智的案例與日俱增,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項議題呢?本文是以一位中風家屬作為出發點,對於陪伴中風病人,著重在復健過程中的觀察與省思。我想引起思考的是:對於中風復健者,應當如何看待、照顧與支持,進一步提出我的看法。基本上,是從「情感支持」的角度出發。
為什麼呢?筆者陪伴中風親人,至今已超過一年;當中面臨新冠疫情管控、外籍看護短缺、醫療費用支出、家人溝通互動等等,皆面臨不小壓力。正是因為中風復健的過程,說是一場持久戰──包括經濟上、人際上、生理上、心理上,可謂人生一大考驗,也不算太過誇張的說法。然而,當中還是有些寶貴意義──瞭解長照資源、認識社會公益、熟悉照顧技巧、掌握互動模式、洞察心理情緒等等,皆有許多益處,自然也不在話下。其中,我認為又以「情感支持」最為重要。
之所以如此,因為「情感支持」既最為重要,卻是最容易為人忽略,有必要提及它的重要性所在。以筆者家人中風為例,我們面對的,包括各式各樣的專業照顧、復健指導,也利用長照資源的交通服務,以及外籍看護的相處互動,其實都與其他家庭大同小異。當中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親人中風後,我們應該將其當成病人,要有耐心;也要避免將一般人的思維,以此衡量病人復原程度的好壞,不應該用「懶惰」、「粗心」指責他們。我們強調的「勤勞」、「細心」,在此可能變成是雙方引起不愉快的導火線。
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更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令人望之生懼的一種,絕大多數需要有人照顧,造成家庭的沉重負擔是可想而知。因而,我們通常將中風病人視為「沉重負擔」,而很難同理他們的感受。再加上中風病人相對處於十分弱勢,總是提出需要的一面,而顯得缺乏貢獻,自然使他們的地位,不僅在社會不被重視,在家庭裡也是如此。
因此,他們既達不到我們設定目標──達不到復健效果、不肯付出相對努力,就更加容易讓家屬與社會貼上標籤。其實,罹患中風、特別是嚴重的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就本質性原因來說就決定許多事情;不是一句「懶惰」、「粗心」、「不想復健」可以完全指稱。我們必須要有同理心,以「他們的標準為標準」,再從中引導協助。換言之,我們可以「情感支持」,進而在「專業支持」方面,兩者並行才能有更實質的幫助。
文◎病友家屬/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梁右典

病友故事

文◎中風病友/果因

各位腦中風病友及家屬:
您好,我也是腦中風的病友之一。上週末是6月1日,突然有個念頭升起,便與家人談起我想投稿這件事,我說要寄給中風病友協會,雖然家人不禁笑我,但我還是趕快行動,很願意與大家分享我罹患腦中風後的心路歷程。
自從2011年6月13日住進林口長庚醫院,後來又在7月15日轉介到振興醫院,於8月11日辦理出院,醫師囑咐我日後應門診繼續追蹤及需要長期復健治療,迄今已近7個年頭。
我的病名很長,是「右側椎動脈瘤破裂與自發性蜘蛛膜下腔出血,合併右側偏癱水腦行導水管術後低血鉀,器質性腦症候群,泌尿道感染」。
回憶送進醫院的前晚,是我嫁女兒的大喜之日,當天賓客如雲,我是女方主婚人,打扮得光鮮亮麗,很漂亮,怎知當宴席出菜到「魚」那道菜時,我卻突然一頭倒在我先生的肩榜上不省人事。在場賓客都很震驚,七嘴八舌的在討論要送我去哪家醫院就診?因距離喜宴地點最近的是臺北長庚醫院,但是在場嘉賓卻建議送往林口長庚醫院。我的家人對突如其來的狀況,除了心慌更是手忙腳亂,幸好男方主婚人相當鎮靜,安然結束晚宴,隨後新人等一群人便急忙趕去醫院看我,據說當時我已躺在加護病房不省人事!
病後我即思前想後開始追根究底,發現我其實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一天僅睡3至4小時,工作壓力又大,而我服務於金融業,白天常要拜訪客戶,回到銀行時桌上已一堆公文要看,一人身兼數職,晚上下班回到家通常已8至9點,而且幾乎每天外食,所以在不自覺中倒了下來。
我看神經內科門診時,告訴醫師我已向銀行申請退休,不再上班了,將專心做復健。在中風生病後的前五年,我每週要做三天的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後兩年才改為每週做兩天的復健。去醫院復健時,我還可認識新朋友、打招呼、微笑、聊天,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在家裡,我也會做運動,活動筋骨、讓身體流汗,幫助新陳代謝,而且要非常小心不要跌倒,當然飲食也要營養,身體才會健康。以上心得就跟大家分享。拜!
果因 敬筆
2018.6.5